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与海淀区民政局于8月21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关爱服务项目。项目以“公益+科技+教育”融合模式,突破“单一救助”,聚焦“成长赋能”。计划开展70余期公益课程,预计覆盖3000余人次。目前,暑期阶段已顺利开展 23场活动,通过科技启蒙、文化浸润、艺术体验等多元课程,精准填补孩子们在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上的缺口,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需要关注的少年儿童。
作为国家级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宋庆龄青少中心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特色课程。其中“科技赋能心智成长”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感受科学魅力,在红色故事中厚植家国情怀。
参与“两弹一星”主题半日营的孩子们,走进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两弹一星”海淀主题展,一边参观、一边聆听功勋科学家感人故事,“钱学森爷爷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造火箭,说‘我的事业在中国’;邓稼先爷爷隐姓埋名28年研究原子弹,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工作”,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活动中,孩子们手持任务单在展馆内探索答案,沉浸式体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还亲手制作“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看到科学家们写满公式的手稿,就像看到他们为国奉献的身影,我以后也要为航天事业出力!”一名孩子坚定地说。
科学表演秀中“蓝豆豆博士”带领孩子们解锁科学的“魔法”,“茶水变色”实验中,清澈茶水瞬间变黑,孩子们瞪大双眼;探索光的折射与反射时,大家亲手用喷壶“抓”住彩虹;最令人兴奋的“干冰大炮”环节,白色云雾喷涌而出的瞬间,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原来科学不是枯燥的公式,像变魔术一样有趣!”体验结束后,一名孩子兴奋地表示,自己从此爱上了科学,未来想当科学家,“做这么酷的实验”。
除科技课程外,项目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文化感知、艺术实践等教育体系,通过传统手工艺体验、艺术实践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文化熏陶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动手创作中收获成就感。
陶艺工坊里,17名孩子化身“小小陶艺家”,参与釉下彩绘制课程。老师从陶瓷艺术的千年历史讲起,细致讲解釉下彩的独特工艺,展示经典作品,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精美与文化底蕴。实践环节,孩子们挑选素烧陶坯和颜料,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执笔、调色,从生疏到熟练,反复勾勒填色,最终完成独具个性的作品。“第一次做陶艺,虽然一开始总画不好,但慢慢就找到了感觉,还把作品带回家,特别有成就感!”一名孩子举着作品笑着说。
“抱抱之家 + 森林戏剧嘉年华”半日体验营,为孩子们带来科技与艺术碰撞的情感探索之旅。AI情绪分析、全息投影、VR沉浸场景等前沿科技,让孩子们在互动中释放情绪、学会表达。一位家长惊喜地说:“孩子以前很少主动分享心事,今天居然愿意和小伙伴聊自己的感受,以后要多让他参加这样的团体活动。”随后,孩子们观看戏剧《音乐在我的口袋》,互动环节让全场热情高涨,欢乐笑声回荡现场。“戏剧里的角色遇到困难不放弃,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 一名孩子看完表演后说。
目前暑期阶段的活动让孩子们收获满满,秋季学期将持续拓展课程维度,在延续现有科技启蒙类、文化浸润类课程基础上,计划开展京剧、舞蹈、乐器、创意美术、中华武术、跆拳道、博物馆研学等课程,从多维度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
未来,宋庆龄青少中心将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完善关爱服务体系,推动课程精准落地,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成果,茁壮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