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缩写SDGs,是联合国制定的17个全球发展目标,在2000-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MDGs)到期之后继续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
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来。17项目标于2015年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一致通过,作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组成部分。该议程为世界各国在15年内实现17项目标指明了方向。
目前,许多地方的行动正取得进展,但总体而言,进展的速度和规模尚未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水平。自2020年起的十年内,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行动,才能在2030年之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目标1: 无贫穷
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仍然是人类面临的最为艰巨的挑战。尽管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人口已经从1990年的19亿下降到2015年的8.36亿,减少了超过一半,但是仍然有成百上千万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
目前,全球仍有超过8亿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25美元。许多人缺乏粮食、清洁饮用水及卫生设施。中国、印度等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帮助数十亿人脱离贫困,但是发展情况仍很不平衡。女性相比男性更难获得有偿工作、教育及产权,因此女性贫困率更高。
南亚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全球80%的极度贫困人口生活在这两个地区。而且由于气候变化、冲突与粮食不安全等因素带来的新威胁,这一比例仍在上升。
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承接千年发展目标,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这一目标包括帮助弱势人群,增加他们获得基本资源和服务的渠道,并帮助受冲突及气候灾害影响的社区。
消除贫困是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要保证17个目标都得以实现,必须采取综合方式。
目标2:零饥饿
过去20年,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营养不良人口比例下降了近一半。许多曾经饱受饥荒折磨的发展中国家如今可以满足最弱势的人群的营养需求。中亚、东亚、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均在消除极度饥饿方面取得了极大进展。
这些进展都是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成果。但是,极度饥饿和营养不良仍然是阻碍许多国家发展的巨大障碍。据估计,2014年全球长期营养不良人口达7.95亿,而长期营养不良往往是由于环境退化、干旱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导致的。超过9000万五岁以下儿童发育不良,体重过轻。非洲四分之一的人口仍在挨饿。
可持续发展目标2旨在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饥饿和营养不良,保证所有人——尤其是儿童及弱势群体享有充足且营养的食物。这一目标包括推广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如改善小农业生产者的生计和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生产者平等获得土地、技术及市场准入。要实现目标2,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保障基础设施和技术领域的投资,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我们有能力在2030年消除饥饿,同时实现其他目标。
目标3:良好健康与福祉
自千年发展目标通过以来,全球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孕产妇健康及抗击艾滋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1990年以来,全球可预防的儿童死亡率降低了超过一半。全球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45%。2000年至2013年,新增艾滋病感染病例减少30%,超过620万人从疟疾中康复。
尽管成果显著,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仍超过600万。平均每天有1.6万名儿童死于麻疹、肺炎等可以预防的疾病。每一天,数以百计的孕产妇死于怀孕或生产引起的并发症。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仅有56%产妇在生产时能获得专业医务人员协助。如今,艾滋病已经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青少年的第一大死因,由于艾滋病疫情的蔓延,该地区受到重创。
预防和治疗、健康教育、接种疫苗、生殖健康相关的医疗服务等措施可以预防以上原因导致的死亡。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历史性承诺:到2030年,结束艾滋病、肺炎、疟疾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目标3旨在普及医疗服务,为所有人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其中,支持疫苗研究及开发工作并提供廉价药物是工作重点。
目标4:优质教育
自2000年后,普及初等教育取得了极大进展。2015年,发展中国家小学总入学率达91%,全球儿童辍学率下降近一半。文盲率显著降低,女学童比例达到历史新高,成果举世瞩目。
但是,由于严重的贫困现象、武装冲突及其他紧急情况,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面临严峻挑战:西亚和北非持续的武装冲突导致儿童辍学率持续上升,情况堪忧。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提高小学入学率方面取得的进展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地区——从1990年的52%上升到2012年的78%,但是教育的发展仍然十分不平衡:贫困家庭儿童的辍学几率是富裕家庭儿童的四倍之多;城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
我们相信且事实已经证明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之一,因此必须实现人人享有包容、优质教育。目标4旨在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学童完成免费的初等及中等教育,并提供平等、廉价的职业培训,消除教育的性别差距和贫富差距,实现人人有机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
目标5:性别平等
为女性赋权及促进性别平等对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消除所有针对女性的歧视不仅是一项基本人权,也会在不同的发展领域产生乘数效应。
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再接再厉,确保在每一处消除针对女性的歧视。在一些地区的有偿工作中仍存在男性和女性的机会不平等现象,男性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显著差距。我们仍面临重大阻碍,如性暴力和性剥削、无偿家务劳动中的不公平分工、公共决策领域的歧视等等。
保障人人享有生殖健康,并给予女性享有土地等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对实现目标5至关重要。尽管公共事务领域从业女性人数已达历史新高,仍应鼓励各地区的女性领导人,从而增强性别平等的政策和立法工作。
目标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
水资源匮乏影响着全球超过40%的人口,应当引起警惕,并且随着气候变化、全球升温,这一数字仍会上升。尽管自1990年以来,已有21亿人的饮用水和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但是不断萎缩的安全饮用水供应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2011年,41个国家水资源紧张,其中10个国家的可再生淡水资源几近枯竭,不得不依赖非常规水资源。日益严重的干旱和荒漠化也在加重水资源匮乏的趋势。到2050年,预计至少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将受到长期缺水的影响。
保障2030年人人享有安全廉价的饮用水,这一目标要求我们投资建设足够的基础设施及卫生设施,鼓励各级卫生建设。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并恢复森林、山川、湿地、河流等与水资源相关的生态系统十分关键。应增强国际合作,在发展中国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推广水处理技术。
目标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
从1990年到2010年,能用上电的人口增加了17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对于可负担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全球经济依赖化石燃料,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引发了大幅气候变化,这将对地球的每个角落产生切实可见的影响。
不过,鼓励替代性能源的趋势已经出现。2011年,全球能源生产总量的超过20%是可再生能源。仍然有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尚未用上电。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全球可再生能源产量需要大幅提高。
要保障到2030年人人享有可负担的电力,就要投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对一系列技术采取节能标准,可将全球建筑和工业用电量减少约14%。这意味着少建约1300座中型发电站。要实现目标7,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升级换代,为所有发展中国家提供清洁能源来源十分重要。目标7的实现将同时推动经济增长并保护环境。
目标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
尽管受2008-2009年经济危机的长期影响,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工人数量在过去25年中仍大幅减少。在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占就业总人口的34%——这一数字在1991年至2015年间增长了三倍。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经济增长放缓、不平等加剧、劳动力人口不断增加但就业疲软等问题。世界劳工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失业人口超过2.04亿。
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驱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推动鼓励创业及刺激就业的政策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消除强迫劳动、奴役与人口走私的有效措施。目标8旨在到2030年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保障人人拥有体面工作。
目标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和创新领域的持续投资是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世界人口半数以上生活在城市,因此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新产业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日益重要。
技术进步是寻求解决经济和环境问题长久之计的关键,如创造新岗位、提高能效等。推动可持续工业、投资科研创新都对可持续发展有推动作用。
目前还有40多亿人无法使用互联网,其中90%在发展中国家。弥合这一数字鸿沟是确保平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关键,能够促进创新和创业。
投资基础设施和创新是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要保证17个目标都得以实现,必须采取综合方式。
目标10:减少不平等
数据显示,收入不平等正在加剧,世界最富裕的10%人群占世界总收入的40%;最贫困的10%人群仅占总收入2%至7%。在发展中国家,如果考虑人口增长,不平等程度已经增长了11%。
差距加剧要求我们采取行动,落实政策,帮助收入最低人群,促进经济的包容发展,无论性别、种族、民族。
收入不平等是一项全球问题,需要全球解决方案,包括改善金融市场和机构的规范与监管,并鼓励发展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向最需要资金的地区。推动安全的人口迁徙及流动同样是缩小差距的关键。
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当前,过半世界人口都居住在城镇地区。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65亿人,即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市建造和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发展中国家城市迅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由此形成一批特大城市。1990年,全球有10个1000万以上居住人口的特大城市,2014年增多至28个,人口总数达4.53亿。
城市区域内的极度贫困人口往往非常集中,各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正在竭力应对城市贫民区的人口增长。建造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就要确保人人享有安全、廉价的住房,并改造棚户区。目标11还包括投资公共交通,开辟公共绿化空间,推动城市规划和管理愈发具有参与性与包容性。
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
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立刻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减少生态足迹。农业是全世界最大的用水部门,农业灌溉占人类淡水消耗总量的近70%。
有效地管理共同自然资源、有毒废物及污染物处理方式对实现目标12非常关键。鼓励产业、企业和消费者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并支持发展中国家在2030年前转向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很重要。
一方面,世界人口的一大部分的生存基本需求仍未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仍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从零售商和消费者层面来看,将全球人均食物浪费量减半有助于提高生产和供应链效率,同时能增强粮食安全,让我们的经济体系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目标13:气候行动
全球所有国家都已亲身体会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上升,比1990年水平增加了超过50%。此外,全球变暖正对我们的气候系统造成长远影响。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那么气候变化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每年,地震、海啸、热带气旋及洪水带来数千亿美元的损失。每年,灾害管理方面的投资就高达60亿美元。目标13旨在到2020年,每年募集1000亿美元资金,满足发展中国家需要,减缓气候相关的灾害。
增强内陆国家及岛国等易受影响地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必须致力于提高公众意识,将能力建设措施纳入国家政策和战略。只要有坚定的政治意愿并采取技术措施,我们仍有可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摄氏度以内,这需要采取紧急集体行动。
目标14:水下生物
海洋的温度、化学变化、洋流和海洋生物驱动着全球生态系统,正是海洋让地球变得适宜人类居住。如何管理海洋这一重要资源对人类来说非常关键,并有助于抵消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海洋及沿海地带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30多亿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目前世界鱼类资源的30%遭到过度捕捞,数量远远低于可支撑持续产出的水平。
海洋还吸收了人类产生二氧化碳的 30%,海洋酸化比工业革命之初的水平上升了26%。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地,污染程度已经到达警戒值——平均每平方公里海域中就有1.3万件塑料垃圾。
可持续发展目标设立了一套框架持续管理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保护其免受陆地污染影响,同时应对海洋酸化带来的影响。加强对话交流,并通过国际法对海洋资源进行可持续管理,将有助于应对海洋挑战。
目标15:陆地生物
除了依赖海洋,人类还依赖陆地提供生存延续的基础。人类80%的食物来自植物,农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和发展手段。全球森林覆盖率约为30%,森林为数以百万计的物种提供栖息地,也是清洁空气和水资源的来源,对应对气候变化也有关键作用。
目前,土地退化愈发严重,耕地损失速度是历史速度的30到35倍。旱灾和荒漠化也愈发频繁,导致1200万公顷耕地损失,影响着全球的贫困社区。在目前已知的8300种动物中,8%已经灭绝,22%濒临灭绝。
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到2020年保护及恢复森林、湿地、旱地及山川等陆地生态系统。推动森林可持续管理、停止滥砍滥伐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关键作用。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减少自然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二者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
目标16: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
和平、稳定、人权和基于法治的有效治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当今世界日益分化。一些地区享受着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而一些地区却陷入看似无止境的冲突与暴力之中。这种情况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着手应对。
大规模武装暴力和不安定局面将对国家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影响经济增长,往往导致不同社区之间长达几代人的对立。在失去法治的冲突地区,性暴力、犯罪、剥削和酷刑十分普遍。各国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最弱势的群体。
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显著减少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与政府和社区合作寻求解决冲突与不安定局面的长久之计。加强法治和人权、减少非法武器流动、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机制中的参与程度是落实目标16的关键。
目标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
只有强调全球合作与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实现。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从2000年到2014年增加了66%。但是,冲突或自然灾害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仍然需要金融资源及援助。此外,许多国家还需要官方发展援助来推动经济发展并促进贸易。
当今世界前所未有地相互依赖、互通互联。增加人们享有技术和知识的渠道对交流思想、推动创新至关重要。协调政策,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债务问题,推动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对实现可持续增长和发展十分关键。
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支持各国达到目标的规划,以此加强南北合作及南南合作。推动国际贸易,协助发展中国家增加出口,有助于建立以规则基础的公平、开放、普惠的全球贸易体系。
促进全球团结是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要保证17个目标都得以实现,必须采取综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