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宋庆龄青少中心)主办的第三届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论坛在京成功举办。论坛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特别支持。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300位中外嘉宾齐聚现场,共同探讨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方向。
本届论坛以“互联·协同·聚力——国际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通过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圆桌论坛、课例展示、工作坊及教育成果展演等丰富形式,努力构建高水平、国际化、跨行业的校外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的创新。
正式发布:携手赋能青少年创造未来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共同发布“可持续发展教育未来学院”,该学院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项目愿景,打造包含面向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平台、专家资源库、实验室建设、赛事组织、“未来世界”实践项目等教育内容。
宋庆龄青少中心还与中国未来研究会共同启动“科学家故事”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适宜青少年的科学实验项目,开发适用于青少年学习的科研项目,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试点开展典型案例的刊物刊发工作,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
主旨报告:多维度解读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中国未来研究会科学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垚,以《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时代青少年培养展望》为题,基于“金木水火土”视角,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应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敢于挑战、迎接变化并最终形成“定海神针”,并通过国内外丰富的教育案例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包容、平等、优质和终身化教育。
巴基斯坦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参赞阿菲法·沙吉娅(Afifa Shajia),以《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格局》为题展望了全球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新机遇,并表示,巴基斯坦正通过环境意识、气候行动、社会公正等课程建设和师资培训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未来力量。
宋庆龄青少年中心副主任赵军以《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积极探索校外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校外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实际经验,从健全人格培养、兴趣到志趣转化、协同联动探索新模式等维度,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以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开创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用实际行动书写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邱成利以《创新教育理念方法 培养孕育一流人才》为题作主旨报告,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向我们阐释了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教育的多元方法,并强调培养跨文化国际视野和全球公民意识,强化信息素养与数字技能,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馆员,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以《自然教育视域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为题作主旨报告,通过博物学启蒙的视角提倡青少年应加强对自然的全方位感受,在观察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深入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提升对生命的感知,激发青少年提升博学、博爱、博雅的情怀。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委员龚超以《智创未来:人工智能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新时代》为题作主旨报告,展望了人工智能在培育新时代复合创新型人才方面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并围绕深化智能技术赋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跨领域赋能,以及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等方向进行专业分享。
英国国际教育协会STEM教育项目负责人Alex Holmes、波士顿科学博物馆CEO Tim Ritchie分别以《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以“科创之星”系列活动为例》《STEAM教育的未来——如何通过科技增强青少年创造力》为主题,依托英国国际教育协会、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各自在青少年STEAM领域的教育特色和优质内容,向我们分享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模式和科创活动,引导青少年探索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专题报告:聚焦校外教育创新实践
宋庆龄青少中心体验中心副主任许劲草以《校外教育视域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题,对校外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长优势、创新人才素质特征和成长画像进行了充分分析,并从场馆教育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策略,以及横纵进阶式的教育内容体系等视角分享了宋庆龄青少中心生动而具有特色的教育实践案例。
星际元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昱以《科技馆展教开发的共创机制》为主题作专题报告,分享了国际代表性科技馆的使命价值、战略愿景、运营模式及STEM教育前沿发展情况。
模拟联合国蔚蓝国际CEO曹疏野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参与能力与公共外交素养的创新人才》为主题,通过展示以模拟联合国为核心的青少年培养体系,旨在引导青少年放眼国际社会,培养兼具外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生动阐释了鼓励青少年立志传播中国声音,投身公共外交和国际交流工作,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圆桌论坛:三大主题深度探讨教育新模式
本届论坛还得到校外教育、华文教育、科技场馆、数字艺术产业等行业领域代表的参与关注。与会嘉宾围绕多个主题分享创新实践经验和教育成果案例。
圆桌论坛1:因地制宜与和谐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华文教育创新实践
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中外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现场,北京华文学院代表张嫱、马德里华侨华人中文学校代表刘芸、缅甸福庆学校代表李祖清、马德里爱华中文学校代表陈坤分享了各自在开展华文教育工作中取得的经验与成绩,并基于华文教育当前发展的新理念、新环境,围绕如何于变局中开创新的探索方向、于合作发展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传播路径进行思考与交流。
圆桌论坛2:馆校协同与社教同频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宋庆龄青少中心体验中心副主任王玉卓、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副主任郑思晨、中国儿童中心《中国校外教育》编辑部主任肖凤秋、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赵洪涛、北京科学中心研究部部长周丽娟,以“馆校协同创未来”为核心,聚焦教联体融通发展的育人价值以及机制、路径和策略探究,以丰富的教育案例,阐释了新时代发展下加强馆校协同育人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圆桌论坛3:互动艺术与数字教育 校外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
在时代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数字教育、艺术科技的交汇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重塑着我们的世界。本次圆桌论坛邀请了人工智能、新媒体艺术、数字教育等领域的跨界专家,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数字科技产业负责人于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刘恪、ALIGHT光禹莱特创始人王冬、DeepBrain AI明芒科技中国区负责人金辉、优必选科技人工智能教育专家汪涛,以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AIGC、元宇宙和虚拟数字人时代的快速到来为背景,从智能化、个性化和跨领域融合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数智科技在推动产业转型中的核心动能角色,并揭示了科技艺术融合在校外育人场景中的价值。
主题板块:科技·文化·艺术·自然
本届论坛基于第二届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自然教育三大板块出发,邀请不同领域嘉宾与行业代表,围绕“科技创新·赋能未来”“文化艺术·启迪成长”“自然教育·和谐共生”进行论坛分享,旨在通过跨领域的深度对话,重构跨学科视野,探讨不同行业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创新思维。
板块1:科技创新·赋能未来
《适应时代变革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袁正,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构建与实践路径》
袁中果,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科普场馆内实验室建设与科学教育》
王虎纹,新疆生态博物馆副馆长
《培养终身学习者:以科技赋能可持续发展教育路径》
闵锐,火花思维产品创始人
当前,全球进入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赋能教育发展成为热议话题。本场论坛以“科技创新·赋能发展”为主题,邀请4位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专家,结合他们自身多年积淀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从我国科学教育发展整体生态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的构建与实践路径、科普场馆实验室建设与科学教育、从思维底层培养青少年成为终身学习者等视角分享了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途径。
论坛现场,宋庆龄青少中心Movers课程研发团队教研组长徐召、莱特科技总经理李媛媛、深圳华大万物科技有限公司教育总监孙海陆、大连市发明协会理事徐铭展示了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优秀案例。
板块2:文化艺术·启迪成长
《身边的传统文化与古人的思维方式》
赵运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
通识系主任,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说故事》主讲人
《中国传统教育之精髓:因材施教》
朱立侠,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专任教师
《以戏之名,向美而行“戏剧+教育”的双重力量》
姬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副主任,教授,戏剧影视导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该板块以“文化艺术·启迪成长”为主题,邀请3位从事传统文化、戏剧美育方向的专家,围绕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当代教育发展、因材施教的中国传统教育精髓、戏剧美育的双重力量等话题展开分享,并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功能,助力青少年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板块3:自然教育·和谐共生
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自然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场论坛以“自然教育·和谐共生”为主题,邀请6位自然教育从业者、学员家长共同分享他们亲历的故事和经验思考,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自然教育社会化、专业化发展,通过教育帮助学习者重新理解社会生态的深层意蕴,学会尊重文化、历史与生物多样性,引导更多青少年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思维、态度、价值观与技能。
青少年展演:多元成果绽放青春风采
论坛开场由宋庆龄和平天使艺术团打击乐团带来开场表演《击彩世界》,以铿锵有力的鼓声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展现了青春与活力的交响。
在“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展演”环节中,由宋庆龄青少中心蒙空间4位“新闻小主播”学员担任现场主持,创空间科技创新社团带来AI表演秀,科技创新课程学员刘锦洋、自然教育课程学员孙敬哲以青春昂扬的精神面貌讲述他们在中心课程学习、研学体验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此外,第十九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学生代表秦浩睿在现场还为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发明作品《一种基于掐诀手势AI识别的隔空输入法——灵犀诀》。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展示,不仅呈现了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实践成果,也生动诠释了“教育赋能未来”的理念。这些青少年在创新与实践中展现出的创造力和责任感,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师资培训工作坊:打造创新研发展示交流平台
为了让更多教师深刻认识到科学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论坛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围绕“大国工程实验室”“科学养育”“Movers”“探客工坊”和“人工智能跨学科教研”等主题设置5场师资培训工作坊,让更多教育从业者获得丰富的跨领域知识和宝贵的交流学习经验。
结语
第三届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论坛延续前两届论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注,聚焦于国际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旨在搭建高质量的校外教育展示交流平台。
宋庆龄青少中心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融合、身心并举,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优势,通过多维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积极参与构建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新格局,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