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在北京逝世。她的一生,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今天,是宋庆龄同志逝世39周年。为缅怀宋庆龄同志光荣而伟大的一生,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邀请唐国强、刘劲、李羚、黄薇、张泽群等实力名家重磅推出《为新中国奋斗——走向人民的时代》。用声音演绎历史伟人书信,走入写信人的内心,感受书信背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的感情。
"它标志着解放了的人民、新生了的中国的开始。从那一天。我们跨过了一个新的世纪的门槛,走向未来,走向人民的时代。"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重温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激动时刻,传承“为新中国奋斗”的激昂精神。
1948年,中国革命胜利在望,中共中央筹备协商组建新政权。4月30日,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人团体和民主人士纷纷通电,热烈响应,并开始秘密北上进入解放区。
194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致电宋庆龄,热诚邀请她北上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庆龄先生:
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沪上环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至于如何由沪北上,已告梦醒与汉年、仲华切商,总期以安全为第一。
谨电致意,伫盼回音。
毛泽东 周恩来
这封电报由周恩来亲自修改审定,毛泽东、周恩来联名署名,附在中共中央发给在香港的中共中央华南局领导人方方、潘汉年、刘晓的指示电之后。
周恩来在给华南局领导人的指示电中特别强调:
“总之,第一必须保密,而且不能冒失。第二必须孙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涉勉强。如有危险,宁可不动。”
一个月后,宋庆龄复函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感谢中共中央邀请,准备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亲爱的朋友们:
请接受我对你们极友善的来信之深厚的感谢。我非常抱歉,由于有炎症及血压高,正在诊治中,不克即时成行。
但我的精神是永远随着你们的事业。我深信,在你们英勇、智慧的领导下,这一章历史——那是早已开始了,不幸于二十三年前被阻——将于最近将来光荣的完成。
谨致
敬礼!
宋庆龄
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日”
宋庆龄的为难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她深受荨麻疹、高血压等疾病的困扰,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北平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地方。1925年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先生一同北上,归来时却成孑然一身。她曾说过:“北平是我的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宋庆龄感到由衷的欢喜,她愉悦地感叹
我们现在总算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筹建新政府的各项工作逐步启动,中共中央认为再次邀请宋庆龄北上的时机已经成熟。
6月25日,奉中共中央之命,邓颖超携带着毛泽东、周恩来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国是的亲笔信,由廖梦醒陪同,专程抵达上海。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
专此敬颂
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庆龄先生:
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藉颖超专诚迎迓之便,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
耑上,敬颂
大安
周恩来
一九四九年六月廿一日
后人研究这两封书信时,发现了令人深思的特殊之处。毛泽东是一代书法家,但平日里写信比较随意,字里行间常有勾勾划划。可这封写给宋庆龄的信,一个改动、一个墨点都没有,显然经过认真誊写。
周恩来做事历来谨慎,手书的信件大多整齐干净。而给宋庆龄的这封信里,却涂改了一个字。信中“略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的“略”字被改成了“谨”字。对比字体,有人推断,这个改动很可能是毛泽东所做。
一字之变,意味深长。宋庆龄读完来信,毅然决定:同意北上。几天后的6月30日,在上海市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大会上,宋庆龄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她这样表达:
欢迎我们的领导者——这诞生在上海、生长在江西的丛山里、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困苦中百炼成钢、在农村的泥土里成熟的领导者。向中国共产党致敬。
(宋庆龄:《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
(1949年6月,宋庆龄、邓颖超在上海一同观看儿童演出。)
受党中央委托,负责邀请宋庆龄北上的邓颖超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这样写道:
上海解放了,你高兴,你欢欣。你对史良大姐说:我们现在解放了。的确,你个人解放了,全国人民也解放了。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党中央提出建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派我携带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去上海看望你,邀请你到北京来商议国家大事,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你立时果断地、高兴地同意到北京来。一九四九年七月一日,是党成立二十八周年纪念日,在上海党、政、军、民隆重举行的庆祝大会上,你应邀出席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颂扬党所作的贡献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邓颖超:《向宋庆龄同志致崇高的敬礼》)
消息传到北京,毛泽东兴奋异常。1949年8月28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郭沫若、柳亚子、廖承志等50余位中共中央和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到北平前门火车站,提前一个小时等候宋庆龄。
北平,曾是宋庆龄的伤心地,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她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
当田野在火车的窗外飞掠而过,那些新种植的田地,那些最近收割的田地,当它们在我的眼前滑过,消失在遥远的天边,当沿途的城市、市镇和乡村飞驶过去,当我看到标明出地形的、无数大小的河流,有些是涓涓的细流,有些是急浪翻腾的大河,我就感觉到,我们中国是可以成为富饶之地的,一切基本的条件都具备了。当我看到这些景色时,我觉得生产和发展的可能性,似已近在眼前了。
我可以告诉你们,我这次到达北京时的感觉,和我在一九二五年时所经历到的,真有天壤之别。那时候,这历史的古城是各国帝国主义的基地,也是孙中山不幸逝世的地方。现在,这个城变成了人民的讲坛,我们听到了人民声震云霄的洪大的呼声。它是新中国的诞生地。
(宋庆龄:《华北之行的印象》)
北平之行,宋庆龄见到了“日月换新天”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中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喜悦中蕴含着她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爱,蕴含着对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得以实现的巨大欣慰。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宋庆龄在会上发表讲话。
今天,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中国的人民在前进,在革命的动力中前进。这是一个历史的跃进,一个建设的巨力,一个新中国的诞生!我们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胜利实现,因此得到了最可靠的保证。
在这次大会上,宋庆龄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开启了她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奋斗的新征程。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宋庆龄前往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一时间,三十万群众在广场上欢呼雀跃。望着无数欢呼的人群,想到孙中山先生的毕生努力终于结出了果实,宋庆龄——这位坚强的战士不禁热泪盈眶。她后来写道:
(向上滑动启阅)
第一桩(最使人兴奋的事情)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一个非常庄严的典礼。但是在我的内心,却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欢欣。回忆像潮水般在我心里涌起来,我想起许多同志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得了今日的光荣。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事迹,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紧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宋庆龄:《华北之行的印象》)
这个典礼是在北京天安门巨大的广场上举行的。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景象:一片跳跃欢呼的红色的海,全城的人民都出来参加了。各色各样的人都在那里了。工人,农民,教育工作者,学生,公教人员,文化团体,人民解放军,这一张名单永远念不尽,就像游行的队伍似乎永远走不完,一直走到深夜,火炬把黑夜照耀成白昼。中国真的学会了唱歌和舞蹈。因为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歌唱和有节奏的表演。这是景象的大观,这是万音的合唱,使人永远不能遗忘。总结一句话,我这一次北行真是一个灵感。它使我更认识了人民的力量。我看到凭了人民的力量,我们的具有历史性的政府诞生了。我亲眼看到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真正革命精神所获得的杰出成就。北京的整个空气,使每个人离开以后,都带了决心,要献出他的每一分力量,来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功。
(宋庆龄:《华北之行的印象》)
特别鸣谢:
唐国强 刘劲 李羚 黄薇 张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