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听,从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广场上,传来了青少年们朗朗的诵读声……
10月22日,由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粹空间主办的首期浪漫中国“节”系列活动——重阳登高半日研学营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圆满举办。此次活动是围绕传统节日文化,以更贴近青少年的活动形式而打造的全新研学体验。
快乐旅途 “破冰”互动
为了增加研学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一上车老师们便下发了研学学习单,带领青少年了解重阳相关的知识点,并在公园内设置四个教学关卡,青少年们按照地图所示,到达教学点学习完毕后完成盖章打卡,集齐四枚印章就可以兑换一枚红色徽章。
▲教师为大家讲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在前往西山公园的大巴车上,青少年们难掩出游的兴奋,纷纷与周围的新伙伴认识交谈。国学教师唐兆敏正在为大家讲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并组织青少年们进行“飞花令”。
注:“飞花令”是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行飞花令时青少年需回答出含有“月、花、菊、九”字眼的诗词曲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
分组探索 其乐无穷
青少年们身着统一中式服装,分成“清、菊、雅、石”四个小组,沿途一边欣赏秋景,感受着秋高气爽;一边探索发现,寻找着秋天的印记。晴空万里,阵阵花香,青少年们一路欢声笑语,脸上洋溢着明亮的笑容。
▲青少年们身着中式服装寻找秋天的印记
感受秋天 收集“印记”
▲青少年分小组采集秋叶
“老师老师,我找到了宝贝!”“老师,您看这是什么!”在“森林之径”中,一声声兴奋的呼唤此起彼伏,大家都发现了自己的“珍宝”,队友们也都跟着兴奋起来。青少年们充分地调用着自己的一切感知,接触自然、融入自然,沉浸其中、用心观察,开心地分享自己的收获,触摸真实的秋天。
文韵传承 亲制书签
▲青少年跟着教师制作重阳节书签
传统文化之美需有笔墨来伴。国学教师沐坤为青少年们讲解重阳节书签的制作方法,大家收到精美的书签后,用心感悟,一笔一画地书写诗句。
鉴赏秋景 品尝花糕
▲品尝重阳花糕
重阳节吃花糕,起缘于重阳登高的习俗,因“糕”与“高”谐音,就出现了这样的习俗。不少青少年们都是第一次品尝重阳花糕,糕点浸润了传统文化的特别含义,格外软糯香甜。
辨识茱萸 亲制香囊
▲教师为大家讲解佩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香囊制作完成集体展示合影
国学教师郭沫男为青少年们讲解佩插茱萸的习俗以及吴茱萸、山茱萸的区别,并指导大家制作茱萸香囊。青少年们相互合作,将重阳之味慢慢地放进香囊之中,仔细封口,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馈赠。
登高习诗 配插茱萸
▲带领大家配插茱萸
北京西山公园的“无名英雄广场”,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璀璨的灯光,有的只是深深的沉静和庄重,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唐老师为青少年们讲述历史,带领大家配插茱萸,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采桑子·重阳》两首经典诗词。
▲青少年们了解西山历史故事、缅怀英雄
在这个拥有重要文化符号的教育基地,青少年们认真地倾听着唐老师的讲述,缅怀英雄,了解传统,不仅增加了对历史的认知和敬仰,更激发了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成果展示 课后打卡
▲教师们给大家的研学作品盖章留念
青少年们在课后都争先恐后地向领队教师展示自己的研学成果,“关卡”教师也为青少年们盖上了完成印章。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参与的青少年们都纷纷为活动点赞。
学员及家长反馈
骆怡嫣小学员(9岁)
我觉得今天特别开心!这次活动不仅可以结交新朋友,在户外既锻炼身体还能增长知识,尤其是制作香囊、重阳书签等做手工的环节很有趣。而且老师还给我们准备了小坐垫,考虑得很周到。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采桑子·重阳》两首诗词,了解到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让我们对学习传统节日节气的文化活动更加期待。
家长罗女士
本次重阳登高半日营活动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孩子在研学之余也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非常期待下一次的研学活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代青少年的使命和责任。传统文化,大至国礼,细入生活,处处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基因。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未来,粹空间浪漫中国“节”系列活动将继续立足弘扬传统,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以更多创新性研学形式,结合传统节日、节气,为青少年延续中国式浪漫之旅。
供稿部门|体验中心
撰稿|田屿 王开羽
编辑|赵泽明 彭彦 穆珅
编审|许劲草 核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