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红色艺术赏析,朱柯媛老师为我们带来家喻户晓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这是一部反映抗战时期新四军和以沙家浜为代表的广大苏南人民共同谱写的一曲军民鱼水情的壮美赞歌。我们一起打开视频看看吧!
背景介绍
作为八个样板戏之一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曾家喻户晓,深受大家的喜爱,他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
1958年,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根据抗日故事创编了这个现代沪剧,后由北京京剧团改编为《地下联络员》,再在毛主席的建议下更名为《沙家浜》。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主要角色吧!
地下共产党员,春来茶馆的老板娘,机智勇敢,大胆细心,遇事不慌。她是京剧中的青衣行当。
中国共产党员,新四军的指导员,受命带领新四军伤病留在沙家浜地区养伤。他是我们的老生行当。
当地渔民,在新四军伤病来到沙家浜后,号召群众厚待新四军伤员,亲自掩护伤兵转移到芦苇荡。她是我们的老旦行当。
国民党军统特务“忠义救国军”参谋长,阴险狡诈,试图削减新四军伤病和捣毁地下党组织。他是老生行当。
“忠义救国军”司令,打着忠义救国的旗帜,实际是个唯利是图的汉奸。他是由花脸行当来扮演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战,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员安全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旭日东升,红旗招展,沙家浜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今天的红色艺术赏析到这里结束了,剧中每个角色、每个情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凝聚了革命年代的仁人志士们为了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前赴后继信念,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今朝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