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青少年交流中心

名师公益讲堂第二十讲:跟随吴彤聆听彩虹的“笙”音

撰稿:杜昱辰日期:2022-10-24字号: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名师公益讲堂第二十讲,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宏音斋第四代传承人,演奏家、音乐家,跨界音乐人吴彤带来“聆听彩虹的‘笙’音——跟随吴彤走进音乐世界”主题讲座。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名师公益讲堂第二十讲,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宏音斋第四代传承人,演奏家、音乐家,跨界音乐人吴彤带来“聆听彩虹的‘笙’音——跟随吴彤走进音乐世界”主题讲座。吴彤老师从自己与笙的渊源讲起,深入浅出地道出了笙这件中国古老乐器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述与演绎,透过屏幕给线上数万名观众全面展示了笙的魅力。

     讲座开始,吴彤老师讲述了自己学习音乐的经历,“我很高兴看到现在有非常多小朋友开始学习演奏笙,我五岁时跟随父亲学习吹笙,在我的人生中,一开始笙是我的玩具,后来,我演奏得越来越好,笙便成了我的‘武器’,我用它赢得赞许和掌声,也因笙结交了很多朋友。”

      笙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簧管乐器,是唯一可以演奏和声的自由簧管乐器。自先秦以来,宫廷雅乐中笙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大的笙被称作“竽”,小的笙被称作“和”,到唐朝演变成了一种乐器,统称为“笙”。吴彤老师用《滥竽充数》的故事,生动地让小学员们感知笙悠久的历史。笙不单是一个可以演奏很多民间乐曲的乐器,还具有和谐、清雅、洁致之美。吴彤老师用“和、德、清、正”这四个字,为大家详尽地解读了笙的特点和笙所蕴含的美学。“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简节,乐不及妙”,吴彤老师希望笙能够作为桥梁和媒介,将人性在音乐中表现出来,希望观看讲座的小学员们能通过学习笙的精神,学会成为自己的老师,正身、正心,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

     从世界范围来说,笙是唯一可以演奏和声的自由簧管乐器,它也影响了手风琴和口琴的发明。“大家知道‘管风琴’这个乐器吗,其实它的产生也受到了笙的影响。”作为中国内地跨界音乐代表人物,唯一获得格莱美最佳古典音乐跨界专辑奖的内地音乐人,吴彤老师一直致力于国际不同音乐类型、方式、诉求的糅合与创新。“我希望笙能在世界上被大家认识,我们通过作品把优秀的文化和智慧挖掘出来,传递出去。”讲座中,吴彤老师播放了一段来自丝路乐团获得格莱美最佳古典音乐专辑的《Sing Me Home》专辑中的乐曲《Going home》,“我希望能够探寻笙更多的表现力,用音乐把中国分享到全世界。”

    “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产,如今在世界范围被越来越多的认识,希望未来有更多小朋友跟上前人的步伐,传承这份宝贵的礼物。”吴彤老师编创了创意性美育课程——彩虹笙艺术课程,课程从历史、文化、制作技艺、呼吸演奏等方面,经过长期素材收集、资料整理,编写出了一本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适用于幼儿及青少年的音乐教材《彩虹的笙音》。吴彤老师说,“我们生长在特别宝贵的文化环境里面,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跟小孩讲,去熏陶,这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一起面临的问题,要让音乐得到更好地传播。希望民乐教育能从孩子入手,将笙和它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小彤鑫”彩虹笙名师领衔课的小学员们也登上舞台,用彩虹笙与吴彤老师共同演奏了《茉莉花》,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小学员们对笙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吴彤老师称赞了小学员们精彩的表演,并希望孩子们在未来可以更熟练地演奏笙,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微信图片_20220105114831

扫描二维码回顾讲堂全场


     讲座吸引了许多热爱音乐和中国文化的小学员在线观看,他们纷纷表示,通过吴彤老师的讲解,自己更好地了解了笙这个乐器,还感受到了笙背后的意义和民族音乐的无限魅力。“除了努力练习,我还学会了要通过音乐欣赏美、发现美和感受美。”



供稿:艺术中心

责编:杜昱辰 林妍


名师公益讲堂第二十讲:跟随吴彤聆听彩虹的“笙”音

京ICP备17070659号-1 © 版权: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