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斯诺、马海德、艾黎、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的亲属,向那些曾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宝贵贡献的国际友人致以深切缅怀。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复信国际友人亲属”内容,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斯诺、马海德、艾黎、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的故事,深刻领会新时代国际主义精神内涵,为向广大家庭及青少年儿童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青少年儿童人文交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一起来学习
爱泼斯坦:洋面孔 中国心
来源:新华社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块书页状的石碑上,有这样一行文字。
说过这句话的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个长着外国面孔的中国人。
爱泼斯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15年4月,爱泼斯坦生于华沙一个犹太家庭。两岁时,他随父母来到中国,先居住在哈尔滨,后在天津定居。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爱泼斯坦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战地记者生涯。天津、南京、武汉、广州、香港——在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前线,他成长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他始终坚定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战争暴行,讴歌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壮举。
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参加了记者团前往延安。他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写的20余篇通讯在《纽约时报》发表,并收入《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一书。该书于1947年在美国出版,被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延安,他积极主动帮助那里的中国同行们。新华社的第一条英文电讯,就是经他改写后播发的。从此,世界开始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应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邀请,爱泼斯坦回到中国,参加新中国对外宣传杂志《中国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的创办工作。
爱泼斯坦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他共事几十年的《今日中国》杂志社原第一副总编辑张彦曾这样总结说,爱泼斯坦为中国对外宣传所作的贡献远不止改好一篇文章或者办好一本刊物,而是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为新中国外宣事业建言献策。
“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爱泼斯坦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2005年5月,爱泼斯坦在北京病逝。妻子黄浣碧至今仍保存着爱泼斯坦当年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书和入党申请书。泛黄的纸页上,一个个英文单词背后,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他一心向着中国,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允许任何人损害中国的名誉。”黄浣碧说,爱泼斯坦一辈子写的就是中国,他似乎就是为中国而生的,对中国爱得深沉、爱得清澈,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中国人一般从爱国主义走向国际主义,而我是从国际主义走向爱国主义。”爱泼斯坦曾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一生。
中心干部职工学习心得体会
高玲玲学习心得体会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是为数不多的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裔人士,他拥有博大的国际主义情怀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
爱泼斯坦曾说:“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身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中国就是我的家。”原本来自另一个国家,但他同中国人民一道参加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90年的人生历程,有82年在中国度过。其间经历了种种坎坷、波折,甚至生死关头的考验,却始终坚定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最宝贵的情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和中国人民。
爱泼斯坦同宋庆龄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他是宋庆龄最信赖的朋友之一。宋庆龄去世后,他致力于宋庆龄的未竟事业,担任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以其对宋庆龄的深厚情谊和对宋庆龄基金会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经常参加基金会的决策会议和重要活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宋庆龄事业的践行者,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爱泼斯坦的崇高精神,心系祖国,热爱人民,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时刻牢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的神圣宗旨,时刻关注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姚嘉敏学习心得体会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这位谦和、睿智、幽默的国际传播大师一生致力于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他用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巡视中国的事件和人物,身体力行撰写了大量反映中国各阶层、各领域发展变化的新闻作品,留下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范本。他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学习爱泼斯坦的生平故事,使人备受启发,作为文保工作专班的一员,在今后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贯通古今中外;要有与时俱进的作风,不断开阔视野,努力讲好宋庆龄故事,宣传宋庆龄教育思想,为继承和发展宋庆龄毕生致力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李静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爱泼斯坦的革命精神,更加激发了我对党史学习的热忱,坚定了我恪尽职守服务青少年、服务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国际友人的故事是一份激发爱国热情、振奋进取的生动教材。自我加入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工作,倍感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以进取精神和科学思路,全力以赴做好文物库房管理工作,将革命精神贯穿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策划|赵军 傅克勤 张佑辉
统筹|李萌
供稿|宣传信息工作专班 文保工作专班
编辑|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