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斯诺、马海德、艾黎、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的亲属,向那些曾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宝贵贡献的国际友人致以深切缅怀。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复信国际友人亲属”内容,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斯诺、马海德、艾黎、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的故事,深刻领会新时代国际主义精神内涵,为向广大家庭及青少年儿童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青少年儿童人文交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一起来学习
新华社西安8月10日电题:告诉世界一个“红色中国”——追记埃德加·斯诺在延安采写《红星照耀中国》
来源:新华社
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的保安革命旧址,一张毛泽东的照片挂在他曾住过的窑洞里,吸引了参观者驻足停留。照片中,毛泽东头戴八角帽,头微微侧向左边,剑眉微皱,神态儒雅。这是毛泽东所有照片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张,它的拍摄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80多年前,红军刚在延安落脚,斯诺为了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冒险进入陕北苏区。他见到了一批为革命理想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创作出第一次向世界全面、真实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1928年,斯诺作为记者来到中国,遍访30多个城市,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捕杀,也看到工人、农民、学生冒死加入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等疑问在斯诺的头脑里挥之不去。
然而,当时的苏区在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下与世隔绝。1936年,由于时局变化,斯诺终于等到一个进入陕北苏区的机会。怀着“拿一个外国人脑袋去冒一下险”的心情,他在一个午夜登上了前往“红色中国”的火车。
一进入“红色中国”,斯诺就获得了周恩来“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的承诺。4个月的采访,他不但解开了心中的疑问、获得了一手材料,更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古老中国的“兴国之光”。
到达苏区之前,斯诺也曾受到“红军是一批顽强的亡命之徒和不满分子”传言的影响。但在陕北,他听到当地的老百姓把红军称为“我们的军队”,看到路过野杏林时,红军战士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口袋,可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碰里面的果子。
他发现红军是真正的“全国性”,他们的籍贯和方言不一,却不影响团结;他们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认为自己是为了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尽管身上伤痕累累,他们对于革命依然充满乐观。
在当时陕北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志丹县),斯诺见到了毛泽东,听他亲口回答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抗日战争、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合作等问题,并介绍自己的身世。
作为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外国记者,斯诺在书中这样描述:“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
在西征的战场上,斯诺向战士详细了解长征的情况。当指战员向他讲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他听得入迷。他将长征称为“军事史上的伟大业绩之一”“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斯诺还见证了苏区的蓬勃发展:“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但至少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有运动、新鲜的山间空气、自由、尊严、希望,这一切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1936年10月,斯诺结束访问回到北平家中,立即奋笔疾书。
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销量超过10万册。一年后,它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考虑到要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如今,这本书被翻译成了德、法、俄、日等20多种语言向全世界发行。
志丹县委党校副校长樊建玲说,《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能风靡全球,是因为斯诺用记者的目光,客观真实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一批批爱国青年和外国友人奔赴延安,白求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书信中告诉友人:“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
中心干部职工学习心得
王璐远学习心得
埃德加·斯诺在战争年代作为第一位进入陕北苏区采访的外国记者,他秉承一个新闻人实事求是的原则,冒着生命危险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世界真实的展示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不怕牺牲、艰苦斗争的精神,我备受感动和鼓舞。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教学中,让音乐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例如在教授某些红色主题曲目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曲子的内涵,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党的光荣传统,还要告诉孩子们,许多外国友人也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新时代的儿童要向他们致敬和学习,从小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和“强国有我”的信念。我会秉承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教育理念,在今后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马娟学习心得
“告诉世界一个红色的中国”这是埃德加·斯诺在延安采写《红星照耀中国》的初衷,这也是红色中国第一次被世界所熟知,在西征的战场上,斯诺详细地了解长征的伟大业绩;在陕北苏区的大后方,斯诺用外国记者的目光,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从领导人、到普通中国共产党人的“东方魔力”。
通过学习埃德加·斯诺的历史事迹,作为青年党员,我们都应当树立国际视野,志存高远,与时代同行,继往开来肩负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
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深刻意识到,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将家国情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谊的“种子”深植青少年儿童的心间。
雷浩学习心得
通过对埃德加·斯诺事迹的学习,我了解到是他的到访,向全世界首次真实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团结带领广大受奴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为寻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而不懈奋斗的艰苦历程。我又看了更多的学习材料,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这百年中所付出的艰辛、不易,但百年以来的坚持,党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得到国际的认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充分证明了党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通过了解国际友人的事迹,我感慨万分,在那个艰难的时代,我党所做的一切在国际上产生那么大的共鸣,使我更加坚信党的理念,更加坚信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我也将会在我的工作岗位上,追逐理想,坚持信念,为祖国的建设发展付出微薄之力。
策划|赵军 傅克勤 张佑辉
统筹|李萌
供稿|宣传信息工作专班 艺术中心
编辑|田慧